青金石太平有象 清代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翡翠屑金,人气粉犀,此二物,则世人未知者。余家有一玉罂,形制甚古而精巧。始得之,梅圣俞以为碧玉。在颍州时,尝以示僚属,坐有兵马钤辖邓保吉者,真宗朝老内臣也,识之曰:‘此宝器也,谓之翡翠。’云:‘禁中宝物皆藏宜圣库,库中有翡翠盏一只,所以识也。’其后予偶以金环于罂腹信手磨之,金屑纷纷而落,如砚中磨墨,始知翡翠之能屑金也。”
——《归田录》(欧阳修宋英宗治平四年著)
中国人对玉石的膜拜和狂热铸就了源远流长的中华玉文化,而由于时代的原因,也留下了一些悬而未解的问题,如北宋大文豪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记载的“翡翠玉罂可以屑金”就是备受历代学者关注的宝石学经典悬案。今天,该案例更被中外学人普遍当做缅甸翡翠进入中国的历史超过千年的文献证据。
我们知道,中国科学院王春云博士在过去二十多年内一直致力于翡翠自然历史研究,他发现中国历史文献中的“翡翠”概念在清代以前与缅甸玉石无关,直到清朝康熙五十四年(1715)才第一次明确指称缅甸玉石。这一学术结论得到了考古界、宝玉石界的广泛认可,包括北大教授、著名考古学家赵朝洪先生等。然而,学界和商界对此结论的质疑声一直以来也从未停止过,而质疑者的直接证据就是欧阳修提出的“翡翠屑金”说。那么,中国历史上的“翡翠屑金”到底是怎么回事?被欧阳修拿来做磨屑金环试验的“翡翠”到底为何物?清代以前记载的翡翠器皿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如能被科学合理地解决,“翡翠屑金”的千古悬案也就迎刃而破了。
上面是“鉴识:屑金翡翠当为青金石”的全面内容,想了解更多关于 翡翠 内容。
当前网址:https://wap.jtmc.com.cn/93.html
声明:本站提供的所有资源部分来自互联网,如果有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发送到邮箱:admin@jtmc.com.cn,我们会在看到邮件的第一时间内为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