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李久芳就明代玉器碾琢的工艺特点及仿古作伪的方法

     
2019年10月08日 15:48:52|来源:文藏玉器|86 ℃

给古玉鉴定年代和辨伪专门性很强。学者李久芳就明代玉器碾琢的工艺特点及仿古作伪的方法,在玉委会会刊上发表的《明玉碾琢工艺特征及仿古作伪的鉴别》一文中,谈了一些自己的意见。古玉长久掩埋于地下,受浸蚀,质地色泽产生变化。仿古作伪者会进行人工仿造。明代作伪的方法不外乎以下这些。

白玉莲瓣纹万寿字执壶 明 高24厘米 宽25.5厘米 口径11乘6.1厘米 足径11.5乘6.1厘米 备注:附木座

白玉蟠螭钱纹盒 明 高3.5厘米

烧烤法

古玉器多为墓葬出土。尝见玉质局部或全部受沁变成灰白色,俗称“鸡骨白”。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古代祭祀仪式中有“燎祭”的习俗,就是把祭品用火烧过之后埋入。其二,玉器久埋地下受酸碱性物质等长久浸蚀。再者,古人琢玉遇到玉料自身瑕疵,亦采用烧烤涂色的方法处理,把瑕疵处理成“自然” 的皮色,谓之“掩瑕遮”,以提高作品的艺术价值。

总之,出土古玉中不仅有受沁留下的痕迹,也有经过烧炜留下的痕迹,这种情况需要仔细判断。

青玉八卦纹瓶 明 稿13厘米 长7.8厘米 宽5.3厘米 口径4.5乘4厘米 足径4.3乘3.5厘米

古玉中,这些诸多的特殊现象,使后世仿古作伪者采取烧烤 染色的方法蓄意伪造。为了获取不同的颜色和效果,多用不同颜色的木料徐徐煨之。有的则采用不同的色素,用炭火烧炜,再埋于酸碱性泥土中,日久取出。

青玉花耳瓶 明 高17厘米

显然,作伪古玉者均为急就章,是急功近利之举。其烤痕鲜,染色艳,土蚀漂浮,色泽单调,甚至玉质表面密布被酸咬的糟坑,质地突变,过分生硬。

用油炸、喝蜡等手段作成之假古玉,玉器表面漂浮一层较强的油蜡感,明眼人一望便知其伪。而久埋于地下受沁之古玉,其色泽深入肌理,整体色调协调敦朴,自然成趣,在强光照射下可见由表及里的渐变过程。再加之碾琢的工艺特征,图案之风格变化等,综合分析研究,伪古玉自然就很难逃过鉴赏家的眼睛了。

青玉双耳高足杯 明 高14.3厘米

改做古玉。古玉中,器形有大小厚薄之分,工艺技术有精粗之别。器形完整、工艺精良,可获高利 ;破损严重,工艺粗糙,则售价低廉乃至无人问津。这种现象的存在,给仿古作伪的商贾提供了可乘之机。古玉改作,主要有二种类型:

青玉双龙耳杯盘 明

其一,旧玉器后刻花纹。

古玉中许多光素无纹的作品,玉质精,形制美,可获高利。 而玉质不佳,形制笨拙,则不易售出。对此种玉器,作伪者重新加刻花纹,刻花之后,适当作旧。这类玉器,因为主体部分是出土古玉,所以很有欺骗性,要注意观察总体的艺术特征,器表和纹饰的风格是否相符,线条的新旧和力度是否一致。后刻花者不仅线条呆板无力,刻线处的色调明显显新,不能与旧玉同日而语。

玉兽面纹匜杯 明代

其二,利用残旧玉改作成器。

古玉器长久掩埋于地下,不免会受到外力的挤压碰撞,造成 损伤或残断,出土后,也难免有人为的磕碰。对这类玉器,作伪者常按照破损情况,以大改小,以厚改薄。改作后的玉器,玉质和花纹等均系古制,但形制变化却不合法度。不伦不类。 特别是改作玉器的断面处,碾琢痕迹显新显亮,同玉的总体色泽和光亮度有异。

玉九螭璧 明代

古玉器中改作和折断后粘合的现象,古已有之。西汉中山靖王墓出土的玉衣、玉枕等,多是用旧玉璧、玉琮和玉佩等改作 的。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玉带钩、玉环,有的原已折断损伤 ,却用金丝加以联结,继续使用。因此,对古玉改作别用,切不可全部否定。

嘉德四季第59期拍卖会 部分瓷器玉器工艺品线上拍卖

购买玉器需要注意哪四点?

不同朝代的玉器特点分析

玉器的文化价值

石家河遗址发掘玉器 改写中国玉文化历史

标签: 仿古工艺玉器

上面是“学者李久芳就明代玉器碾琢的工艺特点及仿古作伪的方法”的全面内容,想了解更多关于 玉石 内容。

当前网址:https://wap.jtmc.com.cn/19538.html

声明:本站提供的所有资源部分来自互联网,如果有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发送到邮箱:admin@jtmc.com.cn,我们会在看到邮件的第一时间内为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