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锦诗回北大分享自己的学术经历和敦煌文物保护

     
2019年10月25日 13:17:45|来源:澎湃新闻|86 ℃

近日,樊锦诗的新书《我心归处是敦煌》出版,这是她的口述史,由北京大学顾春芳教授记录撰写。10月21日,樊锦诗接受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邀请,回到母校介绍了这本新书,并和读者们畅谈了自己的学术经历和敦煌文物保护。

樊锦诗回北大分享自己的学术经历和敦煌文物保护

樊锦诗在莫高窟第272窟

在《我心归处是敦煌》中,樊锦诗首度直面读者,亲述自己不平凡的人生:在北京大学考古系师从宿白、苏秉琦等考古名家的青春求学往事,与终身伴侣、武汉大学考古系创始人彭金章先生相濡以沫的爱情诗篇,五十多年坚守大漠、守护敦煌,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以高精科技向世界展现中国传统艺术之美的动人故事……

本书独家收录了一批从未公开过的资料,展现这位传奇女性的志业与爱情、困境与坚守,深度解读敦煌艺术崇高之美,全面呈现敦煌石窟考古和莫高窟文保事业的筚路蓝缕,详细披露莫高窟“申遗”及“数字敦煌”背后的故事。

樊锦诗介绍,中国的石窟寺考古始于她的恩师宿白教授。“宿白先生的《白沙宋墓》一书,堪称50年代的学术典范。在此之后,宿白先生又把目光转向了云冈石窟研究,这实际上是第一次把石窟寺考古和理论结合起来。1996年结集出版的《中国石窟寺研究》一书,至今仍是考古系师生的重要参考。”

宿白教授为中国石窟寺考古奠定了基础,但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石窟寺考古要完成的工作远远没有完结。樊锦诗说:“考古的重要性,就在于它能提供基础材料;所谓的基础,就是要包括所有方面的材料。敦煌研究院的意义,在于保存并毫无遗漏地提供所有的资料,给政府,社会和研究者。从而使得不同学科的学者,都可以根据这些资料,研究出不同的方向的成果。”

樊锦诗进一步举例,比如研究壁画,不能只关注壁画本身,只关注上面的故事,要深入到壁画本身的材料,所用的颜料等等。研究塑像,要知道塑像胳膊里用的木头是什么木材,从而进一步去研究木材使用和时代变迁之间的联系。

因此,对于石窟寺的研究,要有整体的规划。“仅莫高窟就有735个洞窟,全都要编号,然后按照编号顺序或者时代顺序,逐一调查。对石窟寺的研究,不能仅是文科的研究,也不能仅是考古的研究。各种研究手段都要利用:文字,测量,照相等等;各种学科应该结合起来:化学,美术,历史,佛教研究等等。”

首批敦煌珠宝“玉见敦煌”现世

《从长安到敦煌——古代丝绸之路书法图典》一书出版发行

樊锦诗:石窟保护、研究和弘扬事业是一项人民的事业

甘肃省敦煌文物保护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成立

陕西邀请樊锦诗作“莫高人的初心与坚守”专题报告

标签: 敦煌樊锦诗考古系

上面是“樊锦诗回北大分享自己的学术经历和敦煌文物保护”的全面内容,想了解更多关于 古玩收藏 内容。

当前网址:https://wap.jtmc.com.cn/20193.html

声明:本站提供的所有资源部分来自互联网,如果有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发送到邮箱:admin@jtmc.com.cn,我们会在看到邮件的第一时间内为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