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中存在的问题

     
2020年9月12日 21:42:16|来源:互联网|91 ℃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趋加强,全球化也对我国传统文化,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当然,在传统文化和非遗资源的战略性转化过程中,也有几个大的问题需要我们厘清。这就是在发展的时候,我们不是搞大水漫灌,不是没有原则的怎么做就怎么好,有几个问题需要在实践中加以认真甄别与规避。

第一个问题是在转化的时候要注意文化现象和非遗文化资源的灭失问题。在转化的过程中不能让这些非遗现象、非遗资源消失了、灭失了,而是一定要让它们传承,要让其资源创造性地转化,这是我们发展与利用的基点。

第二个问题是要注意文化资源的散失问题。就是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不是所有的传承发展都是好的,一定要注意散失、变异问题。在许多非遗的产业化、市场化发展过程中,过度的功利性使得整个传统文化及非遗文化的要素、精神产生了变异,不再是原来的文化或者是非遗内涵了,这就是传统文化、传统资源产生了散失和变异,这是我们要注意规避的第二个方面。

第三个是在创造性转化过程中,要注意规避文化资源异化现象的产生。就像中医在发展与转化的过程中不能把“诊”和“治”割裂开,一味地强调发展中药的现代化,把诊治的技术、最核心的东西丢了,这样的传承发展就是异化,再过五十年、一百年,我们的子子孙孙可能就会认为中医原来就是些药丸,而中医大师的诊治技艺、哲学思想则一概找不到,都失传了,这种转化就是异化,是要不得的。

第四个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是文化资源的贬损。就是在文化传承与资源创造性转化方面,要防止贬损的现象出现。实际上在传统文化和非遗的发展中,有很多东西是非常金贵的,在整个民族历史发展中也是非常具有战略地位的,但是,由于认知的偏差,而在实际传承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比如民间艺术,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民间艺术就“土得很”,与现在的学院派、现在所谓的主流的水墨艺术相比,就感到不能相提并论,感到民间艺术就是“田间地头”,而学院派、主流的水墨艺术就是高大上的殿堂里的东西。实际上,我们看到整个中国艺术的夸张、抽象、变形,在民间的泥塑里面、面塑里面表现出的那种夸张、那种变形、那种想象力,是现在的学院派远远达不到的。前几年《人民论坛》跟我约稿,让我谈一谈艺术问题,我就写了一篇“中国艺术要向民间学习”。不要以为是学院派,是教授、是一级美术师、是主席、是院长就比民间艺人“高”,艺术的高低可不是这样分的,很多时候我看了陕西宝鸡那一带的面塑、农民画,还有高密的泥塑,看完以后那种艺术的感染力,那种变形给人的一种表现的张力,让人非常感动,这不是我一个人是这样的感觉。我经常举的一个例子就是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中国美术代表团去美国要拜访毕加索,面临一个问题就是见毕加索要送给他一个什么礼品,而当时张仃,大家知道他是中央工艺美院原来的院长,是一个非常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大的艺术家,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国家的各种展览、会展都是派张仃去设计、去布展,他对世界艺术的发展可以说很了解,接触的东西方的艺术很多。张仃先生最想送给毕加索的礼品,就是一对木板年画的门神,甚至他想象毕加索要是看到这对门神,肯定会激动的跳起来。这说明中国民间艺术在一个具有世界视野的中国顶级艺术家与世界最著名的艺术家心目中的地位是多么高。这反映了什么?反映的是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非遗文化资源的认识目前还处在一个非常偏颇、非常初级的阶段,这是对中国民间文化资源的一种贬损,非常要不得,需要去更大规模的弘扬。在建构国内大循环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传统文化、非遗文化资源的作用,要认识到它们既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库,又是物质财富生发的一个极大的源泉,我们不能忽视它。

大理白族自治州建设“红色文化”示范公路

万宁继承和发扬了万宁的红色文化基因

加强潮州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革命现场创新形式传播红色文化

用好红色资源 增强红色文化感召力

标签: 传承文化非遗

上面是“浅谈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中存在的问题”的全面内容,想了解更多关于 古玩收藏 内容。

当前网址:https://wap.jtmc.com.cn/30695.html

声明:本站提供的所有资源部分来自互联网,如果有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发送到邮箱:admin@jtmc.com.cn,我们会在看到邮件的第一时间内为您处理!